产品三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产品三类

45周年 从1980年的石阶看广东律协45载法治同行路

发布时间:2025-11-14 23:17:04点击量:

  

45周年 从1980年的石阶看广东律协45载法治同行路

  在广东省律师协会成立四十五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开启一段时光之旅,循着老照片的印记,重温那些被岁月珍藏的奋斗身影。每一张影像,都是时代的见证,记录着广东律师行业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铿锵足迹。

  一张摄于1980年12月24日的黑白合影,静静夹在泛黄的档案册里。照片上,十九位身着中山装、军装式制服的男士,整齐伫立在中式建筑的石阶前,目光坚定地望向镜头——他们是广东律协第一届理事会成员,更是广东律师行业“从零到一”的拓荒人。这张定格岁月的照片,不仅记录着行业初创时的模样,更藏着广东律协45年发展的“初心密码”。

  照片里的面孔,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有的从法院、检察院的办案一线转岗而来,带着对司法实践的熟稔;有的是高校法学教授,怀揣着将理论付诸实践的热忱;还有新中国第一批恢复执业的律师,历经行业停摆仍未放下对法治的信仰。他们中,年纪最长者已逾七旬,最年轻的也过了而立之年,却因同一个目标聚在一起——让律师行业在广东重新“活”起来。

  1980年的中国,“律师”还是个带着陌生感的词。有人觉得“帮人打官司就是挑事”,有人把律师和“旧社会讼师”混为一谈,更别说成熟的执业规范与服务体系了。但这群开拓者没有退缩:他们挤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手写法律文书、整理案件材料;跑到工厂车间,用通俗的语言普及法律知识;走进法庭,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据理力争;还参与地方立法建议,为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这张合影里,有个身影格外值得铭记——钟惠华律师。他是这段历史最鲜活的见证者:1956年,他成了新中国首批律师,在广州市法律顾问处开启职业生涯,可1959年律师机构撤销,他的执业之路就此中断了二十年。在市体委工作的那些年,他总把法律书带在身边,哪怕只能在业余时间翻几页。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转机,司法部印发《有关律师工作的通知》,明确“抓紧建好大中城市法律顾问处”,正式宣布恢复律师制度。钟惠华接到调令,成了广东省第一个重返律师岗位的人,加入新筹建的广州律师代办处。1980年站在合影镜头前时,他的职业“重启”,正好和广东律师行业的“元年”撞了个满怀。

  把1980年的老照片和如今的行业图景放在一起对比,广东律师行业交出的是一份满是“敢为人先”的发展答卷,每个关键节点都藏着突破的勇气。

  (1980年12月24日,广东省律师协会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是全国首批成立的省级律师协会之一)

  1979-1980年,广东率先启动律师制度恢复重建:1979年6月重建广州市法律顾问处,拉开全国律师制度恢复大幕;同年12月响应司法部通知推进机构建设,1980年7月湛江、茂名等地11家法律顾问处落地,79个地市县同步筹备。1980年12月,广东省律师协会成立(首批35名律师),成为全国首批省级律协;同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颁布后,广东迅速出台配套通知,短短两年实现从“零”到“体系化”的突破,为全国提供“广东样板”。

  (1994年12月,广州律协召开第三次律师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我国律师协会发展史上第一位由执业律师担任的会长王亚和)

  1993-2000年,广东引领律师体制市场化改革:1993年国务院批准律师改革方案后,1994年5月广东印发“不占编制”律所规定,8月出台深化改革方案,推动“国办所”转型为合伙制律所,让律师成为市场主体。期间创新不断:1995年成立全国首家政府设立的广州市法律援助中心,1996年颁布全国首部地方性律师法规《广东省律师执业条例》。

  涉外与重大业务领域,广东亦早早突破:1982年钟惠华律师为大亚湾核电站提供服务,开启涉外业务先河;1983年成立全国首家涉外执业机构“广东对外经济法律顾问处”。90年代参与股份制改革,律师法律意见书成企业上市必备文件;1999年承办“广东国投破产案”(中国首例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推动破产法规完善,当年还参与“张子强案”等重大案件辩护,展现专业实力。

  (2023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推介会,有效促进大湾区律师服务业互联互通)

  在制度创新与跨境协同上,广东持续领跑:率先探索“两公”律师制度,2003年深圳选出全国首位由律师代表大会直选会长,2006年省律协设监事会构建“议、决、执、监”模式;2006年促成全国首个粤港联营律所,2009年深化联营试点,同步参与港珠澳大桥法律服务,为大湾区协同奠基。2020-2025年,大湾区律师执业试点落地,600余名港澳律师获内地执业资质,构建“考试-培训-业务”协同生态,成区域法律合作标杆。

  (2024年,举办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法律服务论坛,线人,线万人(次))

  民生服务领域,广东实现全覆盖:2008年湛江成立全国首个农村维稳律师团,2015年成为全国首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省份;2020年疫情期间组建服务团,获司法部表彰;2021年开展“十百千万惠民生”活动,2022年起推动律所赴西藏“无律师县”设分所,累计131名律师赴中西部法律援助,践行社会责任。

  至2025年,广东律师人数突破9万,律师事务所超5000家,业务领域全面覆盖——刑事、民事、商事、涉外、知识产权等数十个方向全涵盖。从“什么案子都接的全科律师”,到“专攻一域的专业律师”;从“只做本地业务”,到“布局跨境服务”,广东律师行业正式迈入“规模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一代代律协人的接力,更是“传帮带”精神的代代相传。就像钟惠华,重返岗位后总想着提携后辈:他推动建起律师业务培训机制,组织初代律师学涉外法律知识,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参与制定律师收费标准、业务操作指引,让恢复初期的律师执业有章可循;还跟着中国律师赴美考察团,跑了33个单位,把“律师要专业化、服务要多元化”的理念带回广东,为涉外法律服务破局铺路。如今,他带过的徒弟里,有人成了全国优秀律师,有人扎进大湾区跨境业务里,把法治服务的触角伸到了全球,这种“前辈引路、后辈接力”的模式,正是广东律协45年发展的“成长基因”。

  再看照片里的着装,清一色的中山装、军装式制服,是那个年代最鲜明的印记。如今,律师的着装早没了“统一答案”:穿西装革履的商事律师,跑社区时穿便装的公益律师,揣着电脑奔赴各地的跨境律师……外在形式的变化,藏着行业发展的“进化轨迹”:从手写文书、靠嘴辩护,到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案件;从处理本地的简单纠纷,到为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项目提供高端法律服务,广东律师的“武器库”越来越全,服务的“舞台”也越来越大。

  但有些东西,45年来从未改变——对法治的敬畏、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从1980年开拓者为当事人权益据理力争,到如今广东律师以专业赋能全局、以担当护航发展,这份担当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与时代大局共振,在更高站位上彰显行业价值。面向基层治理,深度融入“百千万工程”,以“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为基础,推动律师下沉参与村务决策、矛盾化解,用“家门口的专业法律服务”筑牢基层法治根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头构建“人才互通、规则衔接、服务协同”的跨境法律服务体系,让法治成为湾区一体化的核心纽带;服务高质量发展,既以“律企携手同行”专项行动为民营经济纾困赋能,又培育千余名涉外专业律师支撑“粤贸全球”,更以数字化平台实现法律服务精准化,让法治力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这份跨越45年的坚守,早已从单点服务升级为系统赋能,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中,持续书写广东律师的专业担当。

  从1980年的石阶,到2025年的法治新征程,45年时光匆匆而过,广东律协的“奋进基因”早已融入行业的血脉里。那张老照片里的开拓者们或许已白发苍苍,但他们种下的“法治火种”,正由一代代广东律师传递下去。未来,在法治中国建设的路上,广东律协还会以“敢为人先”为笔,以“守正创新”为墨,继续写下属于广东律师行业的新篇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凤凰街338号尊龙凯时AG8大厅直营大厦28号 电话:020-26235746 手机:13788545929
Copyright © 2024-2026  尊龙凯时AG8大厅直营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粤ICP备80546259